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规训与应激:政治心理学视角下的汉服复兴运动(5)

来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9 14:5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 张跣.“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4):65. [3] 周星.本质主义的汉服言说和建构主义的文化实践汉服运动的诉

[2] 张跣.“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4):65.

[3] 周星.本质主义的汉服言说和建构主义的文化实践汉服运动的诉求、收获及瓶颈[J].民俗研究,2014(3)131.

[4] LEIBOLD J.More than a category:Han supremacism on the Chinese internet[J].The China Quarterly,2010,203:546.

[5] 汉服吧:精品[EB/OL].[2019-11-02].

[6] 天汉民族文化论坛:汉服时讯

[7] 杨飞龙,王军.网络空间下中国大众民族主义的动员与疏导[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1):23.

[8] 万壑听松.衣冠国体:华夏服饰之我见[EB/OL].(2018-01-25)[2019-10-23].

[9] 溪山琴况.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再论汉服运动[EB/OL].(2007-08-20)[2019-10-23].

[10] 溪山琴况.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我心中的“汉服运动”[EB/OL].(2009-12-27)[2019-10-23].

[11] 蒹葭从风.汉服——艰难的文化复兴之路[EB/OL].(2005-05-25)[2019-10-23].

[12] 赵丰年.汉服重现与中国的文艺复兴[EB/OL].(2007-04-07)[2019-10-23].

[13]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监狱的诞生[M].修订译本.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9.

[14] 董建辉,张雪婷.规训之术:日据时期的台湾高山族教育[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5.

[15] IRGENGIORO J. China’s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Root Causes of China’s Ethnic Tensions[J]. East Asia, 2018:317.

[16] 天汉有衣,襟带天地:天汉民族文化网理念和主张[EB/OL].(2006-05-09)[2019-10-23].

[17] 尹继武,刘训练.政治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39.

[18] 佟德志.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民族话语体系及其发展[J].民族研究,2018(4):124.

[19] 陈利昌. 改革开放以来高中政治课教材改革的历史考察[D].苏州:苏州大学,2011:19.

[20] 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为汉服运动实现全新的定位提供了条件和可能[EB/OL].(2007-04-07)[2019-10-23].

[21] 卜建华,赵金亮.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探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10.

[22] 蒹葭从风.长风盈袖,思怀满襟:感言华夏衣冠[EB/OL].(2007-03-12)[2019-10-23].

[23] 溪山琴况.新型民族关系的确立为汉服运动实现全新的定位提供了条件和可能[EB/OL].(2007-04-07)[2019-10-23].

[24] 马莎·L·科塔姆著.政治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72.

[25] 万壑听松.复兴汉服,就要复兴汉服所承载的“华夏精神”[EB/OL].(2015-04-20)[2019-10-23].

[26]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

[27] 溪山琴况.汉服运动,一场新民的运动[EB/OL].(2014-10-4)[2019-10-23].

[28] 秦洪亮.“温柔敦厚”的文化认同危机与审美范式转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172.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gxmzsfxyxb.cn/qikandaodu/2020/0709/384.html

上一篇:苗族文化元素在家具设计中的创新探索
下一篇:文态、业态、形态三态融合的民族乡村振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