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汉语中“苹果”概念隐转喻投射的历时研究

来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1 11: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指的是通过一个概念域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认知过程,而转喻是在同一个概念域内通过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过程 [1]173 。两者不仅是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指的是通过一个概念域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认知过程,而转喻是在同一个概念域内通过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过程[1]173。两者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体现的是心理投射过程。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常常利用植物托物言志,抒发情感。国外对植物隐转喻的研究较多,Fujita[2]30-45 、Lakoff and Johnson[3]47、Kövecses[1]19、Sommer[4]65-83 分别研究了犹太文学、英语和英语词典中植物的隐转喻用法,而“苹果”作为西方经典水果,在西方文化中内涵丰富。在《圣经》和希腊神话中,“苹果”是“罪恶之果”和“不和之源”;在古爱尔兰圣Berach and Coemge家族的生活中,“柳树上的苹果”的隐喻含义是世俗家族宗教地位的提高[5]56-73;对牛顿而言,苹果是灵感;如今,苹果又代表了乔布斯创造的科技王国。

国内植物隐转喻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张喆[6]104-111探讨了汉语中“人是树”的本体概念隐喻;陈映戎[7]21-29,买媛媛[8]18-23,孙毅、张瑜[9]31-44 对比了英汉植物隐喻的异同。而“苹果”因其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一些学者关注“苹果”在英语和西方社会中的隐喻意象,邢杨青、张笑翀[10]90-99,李颖[11]11-17 研究了《绝望的主妇》片头中“苹果”的隐喻;杨唯烨[12]15-19 解读了英语歌曲中的苹果隐喻;李维清[13]55-57 分析了英语中“apple”习语的隐喻含义。侯铁军、徐胤娜[14]110-112概括了“苹果”意象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另一些学者则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苹果隐喻进行了研究,郎樱[15]90-99 发现了新疆民间文学和欧洲文学作品中“苹果母体”极为相似的象征意义;买媛媛[8]33-37分析了苹果在西方社会的丰富文化含义。目前没有学者对汉语中“苹果”的隐转喻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选取汉语中“苹果”隐转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语料库进行历时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苹果隐转喻的投射体系是否形成?2)从历时的角度看苹果隐转喻投射范围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受到外来文化影响?3)苹果隐转喻投射在汉语里是否产生了负载汉语文化的含义?

一、“苹果”概念隐喻、转喻投射和理据分析

苹果在古代叫作“奈”,最早记载于西汉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枇杷橪柿,楟柰厚朴”的句子[16]28。而“苹果”一词最早见于明朝《学圃余疏》[17]45-55。“苹果”在我国有很多别名,比如柰、苹婆、频波、苹蔢、相思果、寡妇果等[18]57-69。在古籍资料库也能找到苹果的隐转喻用法,但是种类较少,到了近代,随着苹果种植范围的扩展、苹果价格的下降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苹果的隐转喻用法开始增多。本研究收集了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此后简称鼎秀)、申报和人民日报的关于“苹果”隐转喻用法的语料,纵向地研究“苹果”在汉语中的隐喻转喻系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苹果的隐转喻用法越来越丰富。下文将从体验出发,以语料出现的时间排序探讨苹果的隐转喻投射系统。

(一)苹果喻人脸(明-2018)

苹果鲜红的颜色和人脸颜色的相似性是人们通过视觉得到的最直观的感受,因此,苹果向人脸的投射毫不费力。此种隐喻在语料中出现频次较多,共105 次,延续时间最长,从明朝延续至今。鼎秀共收集此类语料6 条,申报有51 条,人民日报有68 条,这说明此种隐喻投射已经固化下来。例(1)中“频波儿脸”是用苹果喻女子粉红脸庞,例(2)“苹婆晕红艳女颊”的意思是美貌的女子的脸颊像苹果一样嫣红。例(3)、例(4)都用苹果来形容儿童健康的脸颊。

(1)人人说你在青翠花家饮酒,气得我把频波儿脸挝的纷纷的碎。(鼎秀:明)

(2)苹婆晕红艳女颊枇杷含毳黄琮匀。(鼎秀:清)

(26)通过市场机制,选出“好苹果”。(2018)

(4)14 岁的男孩高帅,有点腼腆,脸涨得红苹果似的……(2007)

(二)以苹果命名(清-2018)

以苹果命名是转喻的投射,从清代起,用苹果命名实体出现在很多领域,从清代延续至今。在所收语料中出现频数最多,有335 条。这些命名涉及各个方面。例(5)用来命名河流;例(6)“苹果”是人的外号;例(7)“苹果绿”命名颜色;例(8)、例(9)命名品牌等。国外苹果命名的语料也十分丰富,如例(10)纽约被称为“大苹果”;“苹果命名的品牌”也很多,如例(11)中的“苹果”手机,此外还有以苹果命名的牛仔衣、电视台、报纸等。

(5)县东二百三十里自布尔嘠尔山北流来注旁乌河亦作苹果河。(鼎秀:清)

(6)本地人徐月山,在静安寺大西路开木匠作,其女小妹,现年十五岁,被诨号苹果之流氓数人诱骗。(申报:1929)

(7)四角都放了一双苹果绿马洛哥皮的大圈椅……(申报:1929)

假设E‖v2(t)‖,…,E‖vl-1(t)‖都是有界的,其中l-1≥3。现在证明E‖vl(t)‖也是有界的。 如果E‖vl(t)‖无界,则一定存在一个分量k(1≤k≤d)使得根据系统(1)的第2个等式,有

(9)一所取名“红苹果”的大型私立幼儿园,日前在哈尔滨落成开业。(1992)

(10)只要一提起纽约,美国人都自豪地说“纽约是个大苹果 ”,人人都爱看,个个都想吃。(2003)

(11)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抱着一台“苹果”,我提着一箱苹果。(2017)

(三)苹果喻思考、灵感、机遇、创造等(清-2018)

这种隐喻投射源于典型事件,牛顿因观苹果落地而获得灵感,于1687 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牛顿和苹果的故事便流传下来,誉满全球、妇孺皆知。因此,“苹果”作为“牛顿的苹果”向思考、灵感、机遇和创造等抽象概念的投射在不断的使用中固化下来,成为国人论理时重要论据。本研究收集的52 条此类语料,其中,鼎秀5 条,申报23 条,人民日报23 条。从清代延续至今,这说明,“牛顿的苹果”的隐喻含义已经融入汉语文化。如例(12)中清朝文人引用牛顿因苹果发现万有引力的论据,说明认真思索才是西方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牛顿的苹果”在例(13)中用来解释脑力磨炼才是平凡中发现伟大的关键,在例(14)中解释联想力的重要性,在例(15)中喻灵感,在例(16)中喻机遇(17)中喻发明创造。

(12)五曰穷理……奈端因苹果落地而悟巨体吸力之理……西人一切格致制造治学衣被五洲震轹万国及推原起点大率由目前之至粗极浅之理偶然触悟遂出新机。(鼎秀:清)

(13)脑力不可不磨炼也愈磨炼则愈灵敏观彼大发明家奈端瓦特一则因苹果坠地发明地心引力……(申报:1917)

⑤高水位时间久,洪峰过程长。嫩江、松花江干流超警戒水位历时46天,黑龙江干流超警戒水位历时58天。松花江干流哈尔滨站洪峰水位119.49 m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黑龙江干流勤得利站洪峰水位48.65 m持续时间长达84小时,同江—抚远江段超历史最高洪水位历时长达30天。

(14)谈联想力-诸如壶中水淋,苹果落地,似与蒸汽机及地心定律风马牛不相及,然而瓦特及牛顿两氏,凭其丰富的联想力,创立新说,不愧为开拓近代文明的元勋。(申报:1948)

(54)…她说:“我是专门学苹果的,桃树我不懂。”(1968)

(15)我们讲灵感,就是一种激情的爆发。苹果落地,不过是平凡小事一桩,但对有激情的牛顿来说,却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大课题。(1998)

(16)牛顿如果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力学研究,即使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砸破他的脑袋,他也发现不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相同条件下,为什么有些地区和部门能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而有的却错失机遇、停滞不前?(2003)

(29)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偷尝“禁果”,但由于性健康知识缺乏,他们往往尝到的都是苦涩的“青苹果”。(2016)

(17)牛顿观苹果落地而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姚玉峰的苹果何时才能掉落?(2017)

(四)苹果喻平安(民国-2017)

苹果喻指平安是谐音隐喻,源自人的听觉体验,“苹”的发音与“平安”里“平”同音,人们自然就能联想到平安。本研究收集了9 条苹果喻平安的语料,数量不多,但延续时间长,从民国延续至今,多涉及风俗。如例(18)新娘“口含苹果”追求的平安;例(19)避邪礼中有“三点五公斤苹果”代表平安;例(21)“志愿者爱心包”里也有代表平安的“苹果”;例(21)中,圣诞节送苹果的风俗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在西方圣诞前夕的“平安夜”,中国年轻人互送苹果表达祝福。

(18)妇新下轿时,……又必口含苹果,谓可平安也。(鼎秀:民国)

(19)……舅舅要送给外甥七只面制的老虎、七只面制的大雁、七根麻花、三点五公斤苹果等“避邪礼”,以保外甥不被妖魔缠身,一生幸福平安。(1992)

(20)爱心包里,有少年儿童绘制的爱心卡、代表平安幸福的苹果……(2003)

(8)由上海迁津之昌乐烟厂设备完成后,经首批以土产公司烟叶订货苹果牌纸烟二十五箱后,遂得开工。(1950)

(21)“……这已形成了制度。比如:……圣诞节送苹果 ,古尔邦节、肉孜节也送各种礼物,深受旅客赞誉。”(2011)

(五)苹果喻爱人(1919-2018)

苹果向爱人的投射,在中国被广泛接受是因为一首名为“小苹果”的歌曲,此歌曲调欢快、歌词简单,诙谐幽默,风靡全国。此歌传达的爱人是苹果的意象为大家广泛接受。本研究收集16 条此类语料。早在1919 年例(22)中“吾眼中之苹果”就用来指爱人,但这种隐喻并未广泛应用,直到“小苹果”的诞生。有趣的是现在“小苹果”更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常见节目,如例(23),苹果喻爱人的意象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22)如喜啖果则称之曰[吾眼中之苹果]曰[吾美好之小梅子] ……(申报:1919)

(23)巴西的桑巴表演也让华侨华人领略了当地艺术的魅力,巴西中文学校学生跳起的“小苹果”舞蹈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2017)

(六)苹果喻人和事物(1923-2018)

“苹果”作为常见植物,常常用来比物拟人。本研究共收集38 条此类语料,从近代延续至今,数量较多。苹果品相常用来喻人和事物的优劣。如例(24)中“烂苹果”喻指香港,强调其没有进攻的价值;例(25)“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喻指人,强调人的不完美,出自《战争与和平》,原文为“每个人都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的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19]33-39,其后成为名言,传到中国,在中国文化中固化下来;例(26)中“好苹果”喻指好企业。

(24)中土又称,日本不致攻击香港,盖夫香港一“烂苹果”耳(申报:1940)

(25)同样是指出缺点,有人会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2016)

(3)讲故事之人既登坛坛下小手齐鸣张其如星之眸苹果之脸皆呈微涡。(申报:1902)

灌浆套筒连接件由钢筋、套筒和灌浆料三部分构成。套筒一般采用球墨铸铁或机械加工制造而成,连接钢筋插入带有凸肋的套筒内,通过套筒底部的注浆孔注入微膨胀高强度灌浆料,钢筋和套筒借助硬化后的灌浆料牢固粘合形成一体,利用套筒内侧的凸肋和钢筋螺纹之间的灌浆料进行传力。为深入研究灌浆套筒的受力性能,文中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10个灌浆套筒连接件进行了力学性能模拟,并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研究其破坏过程、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筒壁荷载-应变等性能,得出钢筋直径、钢筋偏移与钢筋强度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

苹果腐烂具有传染性,因而常用来喻指坏事物的蔓延。如例(27)“烂苹果”指的是“那几个萎弱的人”,他们影响了中国人的名声。例(28)“坏苹果效应”的是美国因为官员腐败而产生的连锁效应。

记得一位家长说起,教师节,孩子用妈妈的手机给老师发了一个祝贺短信,并一直跟在妈妈身旁,想得到老师的回复,却没有回音,孩子一脸的失望。为了安慰孩子,妈妈又给老师发了一条短信,并附言“请回复”。一会儿,真的等到了老师的回复,孩子一扫满脸的不乐,美得灿烂如花。一个简单的“回复”竟给了孩子幼小的心如此的温暖和欣慰,可见爱的力量有多大!爱是教育的真谛。教师要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发现真情,感受温暖、理解公平、享受尊重。

(27)我们知道一个烂苹果可以把一篮的好苹果都弄坏了……为了几个人的萎弱,我们就被称为东亚病夫。(申报:1933)

(28)“坏苹果”效应还在扩大,影响相当恶劣,市场信心几近崩溃,股市大幅下挫。(2002)

苹果的成长常用来喻人的成长和事态的发展。如例(29)“青苹果”指青少年对性的尝试,没有成熟,是苦涩的;例(30)从“青苹果”到“红苹果”喻指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是成长的过程。

上海理工大学测控专业工程认证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以及保障体系,并通过持续改进,最终实现以输出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改革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30)“青苹果”要走出实验室,变成货架上的“红苹果”,需要产业孵化。(2017)

(七)“剜烂苹果”喻文艺批评(1939-2018)

“剜烂苹果”是鲁迅先生评论翻译批评时用到的比喻。鲁迅先生说“我又希望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这正如‘拾荒’一样,是很辛苦的,但也必要,而且大家有益的”[20]82。这个隐喻生动形象,本研究收录13 条此种语料,从1939 年延续至今,固化下来。“剜烂苹果”在例(31)中指翻译批评;例(32)扩大到文艺批评;在例(33)中,“剜烂苹果”仍然喻指文艺批评。

(31)这里我希望翻译工作也应当稍慎重,批评工作更不可放宽,像[剜烂苹果的苦工作]一样,这样才能收相成之效。(申报:1939)

(32)鲁迅用剜烂苹果譬喻文艺批评,用意是深长的。(1981)

(33)因此,人民需要、人民喜爱,这就是文艺批评的重要标准,文艺批评就应当根据这个标准来激浊扬清、“剜烂苹果”。(2018)

(八)苹果喻利益、诱惑(1941-2017)

“苹果”,一方面香甜美味,深受欢迎,另一方面价格不高。因此既可喻丰厚利益或巨大诱惑,也可喻很小的利益。本研究收录53 条这样的语料,数量较多,从1940 年延续至今,非常普遍。例(34)中“苹果”喻奖金;(35)“苹果”指的政治上的成功,是诱惑。

此外,利用多年积累的数字化成果与高精度还原技术,集团还与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巴金纪念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等文物保护、艺术机构展开了合作。

(34)十个月到二十个月的红奖叫花红,二十个月以上就算吃苹果——大花红了。(申报: 1941)

(35)当政治人物利用社交媒体获得成功,这个“苹果”就开始有了巨大的诱惑力。(2016)

(36)和(37)里“苹果”指利益,人民的利益再小也不能碰。这起源于典型事件,毛主席在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高度赞扬了辽西战役中,战士们经过苹果产区,却不拿一个苹果的事迹,用“人民的苹果”指人民的利益,从此 这个隐喻便流传了下来。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进入本院治疗的7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此次实验的研究比较,将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则对患者采取MRI进行诊断。实验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6.34±3.72)岁。对照组对患者采取钼靶X线进行诊断,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3.98±4.56)岁。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等基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比分析分别应用两种检查方式患者病情的检出几率。

(36)想到这,大家说:“我们要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人民的苹果 ,我们不能碰掉一个、踩坏一个。”(1973)

通过图12对比发现,灌浆套筒连接件破坏过程分为弹性、屈服、强化、颈缩4个阶段,试件H500-14承载力高出H400-14承载力10%左右,表明钢筋强度的变化对试件承载力影响明显,钢筋强度越大,试件承载力越高。

(37)“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就是自觉抵制不该得的好处,可谓站稳群众立场的生动体现。(2017)

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医院门诊自动化调剂设备出药速率中的应用 ……………………………………… 周 峥等(5):587

(九)苹果喻其他植物(1946-1984)

苹果向其他植物的投射往往用来表达人们对其他植物的好感。这种语料共收集6 条,数量不多,多为外来隐喻,但容易理解,也为国人接受。例(38)“金苹果”表达意大利人对番茄的喜爱;(39)元根有了苹果味甜汁多的特点才被称为“帕里苹果”;(40)土豆被誉为“根结的苹果”是因为得到人们的喜爱。

(38)番茄,意大利人呼之为金苹果。(申报:1946)

(39)荒原上生长的元根一个八斤重,味甜汁多,被誉为“帕里苹果”。(1964)(40)土豆被人们列为最受欢迎的蔬菜之一。有人甚至把它誉为“根结的苹果”。(1984)

(十)苹果喻美食(1950-1976)

苹果喻美食是转喻投射,这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本研究收录了8 条这样的语料。如例(41)中孩子要的“苹果”是食物、美食;例(42)中的“苹果”喻指各种美食。

(41)孩子的生活,是和平,孩子要苹果,不要战争。(1950)

摸摸脖子,脖子冰凉。翻翻衣兜,衣兜里空空如也。那里本应该有一沓崭新的老头票子来着。但是他找错了人。不但钱没捞着,还挨了顿臭揍……

(42)江青得意忘形,压抑不住妄想登基当“女皇”的狂妄野心,要人把苹果“留在最盛大的节日吃”,把胶卷留着“照重大的政治事件”。(1976)

(十一)苹果喻幸福生活(1950-2018)

“苹果”既可以因为由人类嗅觉、味觉产生可食性向幸福生活投射,也可以通过香甜的味觉感受向幸福生活投射。本研究收集9 条此类语料。解放初期,中国处于物资极其贫乏的时代,“苹果”是珍贵的食物,所以才有了例(43)里“苹果碰肿头”这样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例(44)中则用苹果的香甜表达幸福生活的感觉。

(43)社员们歌唱着西沟村的未来:“山上绿油油,牛羊满山沟;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走路不小心,苹果碰肿头。”(1954)

(44)……生活就像“冰糖心”苹果一样香甜。(2018)

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方面较差的老年人占54.98%,差的占17.53%;身体健康方面较差的老年人占52.21%,差的占14.75%(见表4)。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老年人有慢性疾病以及病痛,影响生活功能,易紧张、忧郁,智力明显下降,生活满意度低,家庭矛盾多,生活孤独无规律,嗜烟酗酒,生活困难。应积极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期望寿命。部分老年人生活质量良好,应进一步关注其生活方式、自我保健、情绪调节和慢性疾病,及时发现问题并改善,从而维护健康。

(十二)苹果喻友谊(1950-2016)

苹果喻友谊主要体现在外交场合,领导人互赠苹果、共植苹果树,苹果在这样的语境下就成为国与国友谊的象征。本研究收录7 条此类语料。例(45)里的朝鲜苹果是时任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所赠,象征着中朝友谊;例(46)苹果象征中马友谊;(47)苹果树象征中捷友谊。

(45)这样的朝鲜苹果,象征着朝中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1960)

(46)“大红苹果甜又香,送给贵宾尝一尝。颗颗苹果表心意,中马人民情谊长。”(1973)(47)在捷克,苹果树象征着合作与友谊。2014 年泽曼总统访华时就赠给习近平主席一棵苹果树苗作为特别礼物。(2016)

(十三)苹果喻不和之源(1949-2003)

苹果喻不和之源起源希腊神话,三位女神海娜、亚芙罗德、雅西娜三个女神拿了金苹果到牧童巴里斯处,叫他评判谁最美丽,巴里斯把苹果给予亚芙罗德,从此苹果就成了亚芙罗德与海娜和雅西娜之间不和底根源[21]。本研究收集了12 条这样的语料。例(48)和(49)中东方的资源和非洲,都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不合之源。

(48)帝国主义之间因抢夺东方丰富资源的斗争,斯大林比之为“纠纷底苹果 ”。(1953)(49)……而当问题牵涉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利害冲突时,非洲就立即成为“纠纷的苹果”了。(1960)

(十四)苹果喻关心、爱心(1960-2016)

人们通过送苹果来表达情感的习惯使得“苹果”携带了“关心、爱心”这样的美好情感。本研究收集21 条此类语料,数量较多。例(50)中,“苹果”表达了感谢之心;例(51)“苹果”表达大家对毛主席的热爱和忠诚;例(52)中“苹果”表达的是人们欢迎澳门回归的热切之情。

影视营销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品牌,增加影视拍摄地的知名度,激发人们前往当地观光游览。电影《非诚勿扰1》让原本不为人知的杭州西溪湿地名声大震、《非诚勿扰2》捧红了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就是明证

(50)(朝鲜)妇女们塞过来刚摘下的苹果,鲜红的苹果是一颗颗赤诚的心。(1960)

苹果喻与之有关的知识是常见的转喻用法。例(53)中“米丘林苹果 ”指的是苏联先进的苹果种植技术;(54)中“苹果”指的是关于苹果的知识。

(52)一个苹果一颗心。这些苹果表达了190 万延安人民和3600 万陕西人民对澳门回归的期盼和热烈庆贺。(1999)

(十五)苹果喻种植“苹果”的知识、技术(1968)

(51)这两个苹果,饱含着工人阶级、人民解放军和聋哑同学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无限忠诚的无产阶级感情。(1968)

(53)那些脱离实际的农学院的大学生学了“米丘林苹果 ”“高加索玉米”,到农村不懂稻、麦栽培。(1968)

CAP是老年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机体免疫力处于衰退期,因此,发生CAP风险较高[11]。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可能引起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等,具有较高的致死率[12]。机械通气是改善CAP患者呼吸状态的常用辅助手段,但由于需要进行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增加了致病菌侵入呼吸道风险,可能引起VAP。据相关数据显示[13],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比例可高达9%~70%。同时,VAP也是导致C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死亡率,应对患者加强护理干预。

(十六)苹果喻奢侈品、高科技产品和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产品等(1984-2017)

苹果公司赋予“苹果”更多的隐喻含义。由于其在国内的影响力,汉语中苹果作为公司、产品名称而产生的隐喻含义也比较多。本研究收集了12条此类语料。例(55)中“苹果”代表奢侈品;例(56)中“苹果”喻像苹果这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57)“苹果”指的是在该行业中像“苹果”一样受欢迎的产品。(58)“苹果”指的是河南引进的智能手机生产企业。

(55)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像阿里巴巴的山洞,成为触发购买欲的引擎,个别人甚至要卖肾购新“苹果 ”。(2012)

(56)中国“苹果”何时“红”(经济茶座)(2015)

(57)公司生产的Ihealth 品牌电子血压计畅销全球,被誉为“移动健康领域的‘苹果’”。 (2015)

(58)擅长“种麦子”的河南人种下一个“苹果”,如今收获一片“果园”。2017 年,河南手机产量突破2.5 亿部,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2017)

(十七)苹果喻目标(2007-2016)

“苹果”喻目标,是因为 “摘苹果”的时候,树太高就会“摘不到”,这跟对目标的追求具有相似性,这样的投射十分自然。本研究收录了6 条此类语料。如例(59)里苹果喻政府部门的指标;例(60)中苹果喻科研目标。

(59)指标成了跳起来也摘不到的“苹果”,给下一级政府、部门和个人造成很大压力。(2007)

(60)他有一个“摘苹果”理论:在一片苹果树林里,伸手就能够着的苹果,肯定被大个子摘光了。(2016)

二、“苹果”隐转喻系统和历时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切语言都来源于生活体验,下文将从生活体验出发探讨苹果隐转喻投射系统的形成。如图1 所示,苹果隐转喻的投射围绕着人们对苹果的直观感觉、对苹果的态度、跟苹果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展开。人的直观感觉包括视觉、嗅觉、味觉、听觉;源于视觉的隐喻有(1)喻人脸或唇。源于味觉、嗅觉的隐喻有(8)喻利益、诱惑;(10)喻美食;(11)喻幸福生活。源于听觉的隐喻有(4)喻平安。随着直观感觉的积累,人们逐渐形成跟苹果有关的生活经验,这也是隐转喻表达的重要来源,(6)苹果喻人和事物;(7)剜烂苹果喻文艺批评;(17)苹果喻目标。当人对苹果的直观感觉和经验内化为对苹果喜爱的态度以后,又产生了新的隐转喻表达,(2)以苹果命名;(9)喻其他植物。另外人们还会通过阅读、受教育等获得苹果的相关知识,如苹果的营养价值、外国文化对苹果的认知等,这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汉语中苹果隐转喻的表达,(3)喻灵感、机遇和创造;(12)喻友谊;(13)喻不和之源;(15)喻种植苹果的知识、技术。当然,还有一些隐转喻的用法基于多种原因,(5)苹果喻爱人可以源于对苹果的喜爱,也可以源于对“小苹果”这首歌的理解。(14)喻关心爱心,源自人们送苹果表达情感的习惯,而这样的习惯又跟人们对苹果的喜爱分不开。(16)苹果喻奢侈品、高科技产品和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产品皆源自“苹果”公司的命名,而大家认识这个公司通过获得知识达到的,因此受两个因素影响。

图1 苹果的隐转喻投射系统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首先,苹果的隐转喻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一个围绕直观感觉、跟苹果有关的生活经验、对苹果的态度和苹果的相关知识的系统。其次,苹果隐转喻投射的范围逐渐扩大,且越来越抽象。从最直观的喻人脸、喻平安等到抽喻利益、友谊等,再到如今由“苹果”手机投射出的各种隐转喻表达,苹果的意象越来越丰富。再次,在17种常用的隐转喻用法中,有9 种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如“牛顿的苹果”喻“不和之源”,还有喻“利益”和其他一些植物,很多是直接挪用其他国家的说法;现在关于“苹果”公司的各种隐转喻表达也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最后,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负载汉语文化的隐转喻表达,如“苹果”喻“平安”;剜烂苹果喻文艺批评;“人民的苹果”喻人民的利益,这些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结 语

经过对历时语料库中苹果隐转喻语料的分析发现:苹果在汉语文化中并非只是一种水果,而是从近代开始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隐转喻投射系统,期间受到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在一些领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隐转喻用法,本研究从实际语料中寻找苹果在汉语文化中的隐转喻用法,弥补了学者们只关注“苹果”在西方文化中的意象的不足,但是“苹果”在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地位是否相当呢?本研究并未进行语别之间的深入对比,值得继续研究。

注释:

①鼎秀古籍全文检索平台:能够检索超二万种,近四十万卷,七十亿字的专业古籍数据库,反映“苹果”语料古籍中的使用情况。

②《申报:全称为《申江新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反映“苹果”语料在近代的使用情况。

③《人民日报》: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张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深受读者的信赖,反映“苹果”语料在现当代的使用情况。本文中人民日报的语料较多,均不标明来源,只标明时间。

参考文献:

[1]Kövecses,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2]Fujita,S.The Metaphor of Plant in Jewish Literature of the Intertestamental Period[J].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Judaism,1976(1).

[3]Lakoff,G.& 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Sommer,R. The Personality of Vegetables: Botanical Metaphors for Human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8(4).

[5]Brady,L.Apples on Willow Trees: A Metaphor for Grafting and Spiritual Succession in the Early Irish Saints’“Lives”of Berach and Coemgen[A]. Harvard Celtic Colloquium [C]: Harvard University,2011 (31).

[6]张喆.“人是树”本体概念隐喻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4).

[7]陈映戎. 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8]买媛媛.论汉、英植物词的文化联想义与跨文化交际[D].新乡:河南大学,2014.

[9]孙毅,张瑜. 汉英植物隐喻管轨的“同”博观与“异”微探[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4).

[10]邢杨青,张笑翀.《绝望的主妇》片头中苹果的文化隐喻[J].电影文学,2012(4).

[11]李颖.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绝望的主妇》片头中“苹果”的多模态隐喻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6.

[12]杨唯烨.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英语歌曲中“苹果”的隐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13]李维清.英语中关于“apple”的趣味习语[J].中国科技翻译,2004(1).

[14]侯铁军,徐胤娜.西方文化中的苹果意蕴[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8).

[15]郎樱.东西方民间文学中的“苹果母题”及其象征意义[J].西域研究, 1992(4).

[16]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文选译[M].费振刚,仇仲谦,译注.成都:巴蜀书社,1991.

[17]刘乾先,董莲池,张玉春,等.中华文明实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8]孙书安.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Z].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9]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M].娄自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0]鲁迅.准风月谈[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4.

[21]张仲实. 张仲实文集(第7 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20)01-0079-06

收稿日期:2019-10-11

基金项目:左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壮族神话实景剧《花山》的多模态隐喻和文化内涵研究”(2019ZJYB008)。

作者简介:杨娟(1984-),女,河南汤阴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汉互译及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谢雪莲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gxmzsfxyxb.cn/qikandaodu/2020/0521/358.html

上一篇: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乡村振
下一篇:八音广场景观设计